【周末分享】:钱穆教余英时写作_懂懂日记

  • A+
所属分类:2014

按:今日在网上读到一篇节引文章,乃钱穆先生与其高弟余英时先生论学书简,前曾读过,再读更有体悟。特此推荐!

钱穆这样教余英时写文章:

编者按:两封(节选)钱穆先生写给已在美国读书的余英时先生的书简,其中一封是回应余先生所写《汉晋之际士的新自觉与新思潮》初稿的,除了论及文章本身的问题外,钱先
生还说到了怎样写作学术文章,对先哲与时贤之为文特点都有所点评,很有生趣,在今天同样不失参考意义。

此信写于1960年5月12日,其时钱先生正尽力写作《论语新解》初稿,这里所引,截头——专门就余先生所寄文章的回应,去尾——相对私人间的问候与惦念,所剩即为学与为文的
内容:

关于撰写论文之体例方面,穆别有几项意见,供弟采择:一、在撰写论文前,须提挈纲领,有成竹在胸之准备,一气下笔,自然成章。弟之原文,似嫌冗碎软弱,未能使读者一开
卷有郎然在目之感,此似弟临文前太注意在材料收集,未于主要论点可以沉潜反复,有甚自得之趣,于下笔时,枝节处胜过了大木大干,此事最当注意。二、弟文一开始即有近人
言之已详可不待再论云云,此下如此语例,几乎屡见不一见,鄙意此项辞句,宜一并删去。三、附注牵引别人著作有一零七条之多,此亦是一种时代风尚。鄙意凡无价值者不必多
引,亦不必多辨,论文价值在正面不在反面,其必须称引或必须辩白者自不宜缺,然似大可删省,芜累去面精华见,即附注亦然,断不以争多尚博为胜。四、正文中有许多枝节,
转归入附注,则正文清通一气,而附注亦见精华,必使人读每一条注语,若条条有所得,则爱不释手,而对正文弥有其胜无穷之感,万不宜使人读到附注,觉得索然少味,则专减
却其先读正文之影响。何者宜从附注转归正文,何者宜从正文转归附注,何者宜直截割爱,何者宜加意收罗,当知正文附注只是一片文字,不宜有所轻重。

鄙意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,近人论学,专就文辞论,章太炎最有轨辙,言无虚发,绝不枝蔓,但坦然直下,不故意曲折摇曳,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,章氏文体最当效法,可为论
学文之正宗。其次是梁任公,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,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,一气而下,有生意、有浩气,似效太炎各有胜场,即如清代学术概论,不论内容,专就其书制言
,实大可取法。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,实则在“五四”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。其次陈援庵,其文朴质无华,语语必在题上,不矜才,不使气,亦是
论学文之正轨。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,当知义理考据文章,义各有当。静庵之文专就文论,不在章梁之下,而精洁胜于梁,显朗胜于章,然其病在不尽不实。考据文字不宜
如此一清如水,繁重处质以轻灵出之,骤读极易领略,细究实多罅漏。近人宜此讥任公,不以此评静庵,实则如言义理,可效王氏,若言考据,不如依梁较合。又如陈寅恪,则文
不如王,冗沓而多枝节,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至三四始为可诵,且多临深为高,故作摇曳,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。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《再生缘》一文,甚为欣赏,当时即
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,即弟之行文,亦大有陈氏回环往覆之情味。然此种文字,施于讨论《再生缘》、《红楼梦》一类,不失为绝妙之文,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,则体
各有当,殊觉不适。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,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,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,弟或不在下辈前有此意想,然弟文之芜累枝节,牵缠反覆,颇近陈君,穆亦有意
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,而弟文所欲表达者,可以全部保留,不受削减,并益见光采,此层大可留意,不知弟以为如何也。胡适之文本极清朗,又精劲有力,亦无芜词,只多尖刻
处,则是其病。穆此条只论文字,不论内容,弟谅不致误会,然文字亦大须注意。

上所论者乃大体,此一条乃论文之字句章节,与文体略有辨。穆平常持论,为学须从源头处循流而下,则事半功倍,此次读弟文时时感到弟之工夫,尚在源头处未能有立脚基础,
故下语时时有病。只要说到儒家道家云云,所讨论者虽是东汉魏晋,但若对先秦本源处留有未见到处,则不知不觉间,下语自然见病,陈援庵、王静庵长处,只是可以不牵涉,没
有所谓源头,故少病也。弟今有意治学术思想史,则断当从源头处用力,自不宜截取一节为之,当较静庵援庵更艰苦始得耳。陈寅恪亦可截断源头不问,胡适之则无从将源头截去
,此胡之所以多病,陈之所以少病,以两人论学立场不同之故。弟今采取之立场,则万不可截去源头者,此层盼试细思自可得其意。弟之才性,为文似近欧阳,不近韩柳,盼多读
欧阳公文字,穆于欧阳公,常所深契,然韩柳境界万不宜忽,欧阳不从韩公入门,绝不能成欧阳也。清代文字,最盼能读《碑传集》。弟之文路,多看《鲒奇亭集》为近,自全祖
望上参黄宗羲《明儒学案》各家之序,此是绝大文字,以黄全为宗,再参以清代各家碑传,于弟此后治学术思想史行文,必有绝大帮助。治学当就自己性近,又须识得学术门路,
穆前举叶水心、王船山两家乃参考其意见,至于行文,弟似不宜学此两家耳。弟之行文,似是近于清深喜往覆之一路。弟近洪,不近龚,此两家亦多妙文,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
者,盼弟能勿忽之。

下面一封信根据书中说没有具体日期,推测当写于1950年5月底6月初,余先生自言这两封信对自己有“振聋发聩的震撼力”,可见其中意见多么值得细思量,以下依旧是节选:

细思弟文缺点还是行文方面,作考据文字较易,作阐述文字较难,专从一点说之易,而兼综并包者难,有芜累处,亦有阐发未尽处,有轻重详略斟酌不尽,有头绪条贯组织未善,
此皆在作文工夫上。昔崔东壁有意作考信录,因从头专读韩文三年,此事大可思。关于附注体例,盼仍再看前书,鄙意并非不要有附注也。治学必求有所入,先有了根基,由此逐
步扩大融化。弟在此大部时间治西史,尤注意思想史方面,此亦一基址,断不会工夫白化。此后唯须宽其程限,紧着工夫,却不宜先有顾虑。《庄子》一书必须诵郭注,郭注虽非
《庄子》之正解,然其书实宜精读也。经学亦不必畏难,《诗经》可先看朱子,《易经》兼看伊川,《左传》与《小戴礼》必读,唯《尚书》《仪礼》不妨搁下不看。清人治经须
读乾嘉以前,虽有未精,然元气淋漓,乾嘉以后便趋琐碎,不妨先看阎百诗《古文尚书疏证》,胡朏明《禹贡锥指》,顾栋高《春秋大事表》。读过此等书始有气魄写大部专著,
否则总是零碎文字,不能成大著作。古人精神,必能兼顾到全书,决不草草,多读自见。总之勿心慌,须以安闲沉着之心情读之,读一书自可得一书之益,只积三五年工夫,便可
确立基础矣。拙著《近三百年学术史》,盼细读。又《龠篇》诸篇,虽篇幅不多,亦须精读,为学门径与读书方法,穆之所知,已尽此两书中。以弟明快之姿,上了道路,即可深
造自得,不烦常有人指示也。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