熙熙攘攘_懂懂日记

  • A+
所属分类:2017

周五下午,我在骑行。

办公室来电,有人找我。

谁?

一个小伙,情绪很激动……

我甚是忐忑,我又得罪人了?

急忙骑车过去,连衣服也没换,一进办公室,看到了,一个小伙,脸色凝重,仿佛一肚子气,我进门,伸手跟他握手,他有些不情愿,只是我有些好奇,既然你是来发火的,咋还带水果来了?

这是演的哪一出?

我忙着给泡茶、倒水,我看他手略有发抖,他有些紧张。

等了一会,看他略平复了。

我问,兄弟,咋了?

他说,XX借我钱了。

我问,什么时候?

他说,去年5月。

我问,多少?

他说,五万。

我问,你们怎么认识的?

他说,你在日记里写过他,他在日记下面回复,我就加了他。

我问,你们见过面吗?

他说,见过。

我问,是因为我才借给他的?

他说,是的,我觉得你们是好朋友。

我说,我早就说过,我没有朋友。

他说,我不是来闹事的,是想解决问题的,这个事你推卸不了责任,要不是你,我们咋可能认识他?

我问,你最近联系过他吗?

他说,联系了,就是没钱。

我问,有借条吗?

他说,有。

我问,有利息吗?

他说,有。

我问,多少利息?

他说,一年一万。

我问,你是不是只给了他4万,一年后他还你5万?

他说,是的。

我说,解铃还需系铃人,您需要找到他本人去协商这些事,这是你们私人之间的纠纷,我管不了,另外我这里是开放式平台,每天人来人往,我的文章只是记录当天发生的人与事。

他问,你能帮我给他打个电话吗?

我说,不能。

他说,这四万里有两万是我同学的,当时我们俩一起借的,他的这些钱是刷信用卡套出来的。

我说,我很理解您的心情,但是这个忙我帮不了。

他问,你们是不是一伙的?

我问,这话怎么理解?

他说,我在公众号上回复,写了这个事,你为什么不通过?

我问,换位思考,你会通过吗?

他说,我会。

我说,有没有考虑通过律师渠道去协商一下?你不是有借条吗?

他说,去问过了,人家不管。

看他越来越激动,我说,我还有事。

他很生气:撵我走明说就是了。

我说,把水果带上。

他拎着就走了,把门啪的摔上了。

他走后。

会计问,你为什么不帮着打个电话问问?

我说,我们什么都不知道,那么大家都相安无事,我要是知道了,而且参与了,那么XX会记恨我的,甚至报复我……

会计感叹,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总是说你没有朋友了。

我说,大家来了就是为了走,来的目的不是在这里工作,而是可以频繁的出现在文章里,从而获取相应的关注,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可以获取成千上万的粉丝,要女人有女人,要投资有投资,要项目有项目。

例如,昨晚会计发给我一个账单,给炮神的,当天打包费984,果盘88,午餐400,合计:1472元。

果盘就是大家来的时候,去楼下买的水果,午餐是中午一起聚餐的费用,这些本来就属于我承担的,只是由他代付了,一日一结算。

打包费是每单3元。

炮神获取这个收入应该蛮不错吧?他会满意不?

不会,因为他的野心不是这些小钱。

而是未来获取庞大的粉丝。

否则,谁又会不远千里来我身边呢?

因为他一个人打包速度太慢,我们又给找了两个助理,也是我们这边发工资,不影响他每单3元的收益,我觉得给他发工资不合适,毕竟他不一定在这里待多久,可能几天,可能几个月,但是肯定不会是几年,所以采取了这种计件的方式。

以前,我也批评过他,就是有个福建的小伙过来找我,给了炮神3000元问路费,因此,小伙找到办公室了,小伙的意思是自己挨着一个楼层一个楼层找的,说是根据我发的照片判断出的楼层高度,为此我专门去楼上楼下对比了一番,感觉,几乎不可能,就是有人告诉了他我的准确位置。

我问过炮神,炮神说3000元退给对方了。

那小伙走后,会计感叹:看着真可怜,真像我弟弟,不知道该怎么帮他?有没有办法既不得罪人又帮他要回钱来?

我说,要回钱的可能性很小,他属于他的陌生网友,说明借贷平台上已经借过了,熟悉的朋友已经借过了,窟窿肯定很大,不是不想还。

晚上,我回家,这小子给我发了条信息,解释了一下,意思是下午冲动了。

我要了他的号码,给拨了过去。

聊了很久。

其实,我再安抚也没用,他要的不是安抚,而是钱。

他说自己被同学逼的实在没有办法了,否则也不会来找我,他自己也明白,这事与我无关,但是说无关也不对,毕竟是因为信任了懂懂才信任了XX……

好吧,那你希望我咋帮你?

他提出了几个方案,我都做不到,例如把对方喊过来,我现在喊他,他可能会来,但是会有所提防,因为我从来不随便喊人,一喊就反常了,另外等于我设计捉了他,更不合适。

我是左右为难,劝了再劝,劝走了。

次日,余欢过来了。

我调侃了一句:听说你公司倒闭了?

他说,关了。

我说,恭喜。

他说,我觉得也是好事,可以从头再来。

我说,一开始就把摊子铺那么大,不是好事,搞的办公室跟网吧似的,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,工资是非常沉重的包袱,十个员工的团队不算大,一个月至少六万元的运营成本,你算算一年多少钱吧?

他说,主要是我投资公寓让资金链断了,首付就80多万。

我问,那你众筹的钱咋办?

他说,慢慢还就是了。

我问,没撕B吗?

他说,没有,大家都理解。

我说,只要你有心还,真的还,那么大家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。

这么年轻,失败不是坏事,只要你是有担当的,那么越做越好,至少下次你知道怎么做会失败,从而避免再次跌倒。

创业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。

余欢带了两个朋友过来,重庆的,做在线教育的,想投资500万拍摄一部纪录片,开着法拉利环游中国。

余欢给出的主意?

不是,不是,而是早就有这个想法了,恰好是在网上遇到了环游中国的余欢,于是坐到一起聊聊,要不,一起去找懂懂吧,于是,飞来了。

一见。

五年前都见过。

问我,是不是忘记了?

我说,我真忘记了,但是我要解释一下,不是我多忘事,是我脑袋受过伤,很多人与事都不记得了。

借口,借口。

不是,是真的。

他们现在做的很大,团队几百人,做环游纯粹是想做个IP出来,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,推广不是问题,目前的问题就是想找懂懂聊聊对环游的认识。

我说,环游的人,在路上的人,一直都有,而且络绎不绝,有开飞机环游的,有开汽车环绕的,也有骑自行车环绕的,但是能为我们知道的人很少,因为会写会晒的太少,涛哥算一个,他是一家四口环游中国的主人公,后来又自驾过亚欧大陆,最近开车去美国送闺女上学,还在路上。还有一个就是骑摩托车环驾的杨帆。

熙熙攘攘_懂懂日记

在路上的,都是真正喜欢自驾的,甚至有些痴迷。

这些人又分两类。

一类是不展示,或不会,或不屑。

一类是多展示,成了偶像级的。

还有很多想去环驾的,有这个梦想,尚未出发,这里面又分两类。

一类是喜欢自驾,但是条件不成熟,或缺钱或缺时间。

一类是不喜欢自驾,只是当了个项目去做。

我?

我喜欢自驾,条件也成熟,只是我恋家,我总觉得出去就想家,所以我走不远,若是我有颗流浪的心,我是最适合一直在路上的人,有饭碗,有资源,又有经验。

所以,环驾中国这样的事,我不会去做。

我买路虎卫士的初衷就是为了有机会能自驾中国一圈,可是后来想想,多费劲,好几个月,还是在家比较爽……

看风景?

我对风景没兴趣。

开法拉利环游?

我认为能吸引眼球,但是总觉得有些轻浮,离生活很遥远,仿佛是拍摄了一部《小时代》,每天都是高大上的照片,仿佛是在给模特拍摄外景照。

会抓眼,未必抓心。

倘若真的要做个IP,还是要做个走心的项目,我认为剧本占七分,旅行占三分,就是你一定要选一个点,能升华的,能有爱的,能传递正能量的,又不是那么虚,例如你搞什么慈善机构,那就虚了。

就来点实际的。

例如,你想拍摄56个民族的婚礼。

这个很有意思吧?

我只是举例。

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例如曾经有人组织过互联网大篷车,每到一处都很火。

一定要有主题。

例如,你可以推出一个小姑娘,计划长期包装她,给她策划的主题就叫一天,例如她走到瑞丽了,记录边防官兵的一天,走到烟台了,记录出海捞海参的渔民一天,例如到了懂懂这里了,记录了一位写作者的一天,这个会非常火的,因为隔行如隔山,我们去看看隔壁的山不是一道风景吗?

以环游的名义推出100期。

然后把节奏固定住,每周一期。

有点类似职业体验?

越来越火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IP,是可以持续火热下去的。

还有一个主题,就是简单直接,不需要包装任何人,就包装你自己,给你自己列举出100个第一次,用一年的时间去完成,例如第一次攀登雪山,第一次打高尔夫,第一次开着法拉利下赛道,第一次在殡仪馆工作,第一次……

但是,我说这些都有三个基本的前提,缺一不可。

第一、强大的资金支撑。

第二、真心喜欢旅行。

第三、有一流的编剧。

至于是用图片+文字呈现还是用视频呈现,都可,形式不重要。

我问了余欢一个问题,你认为环游最难的是什么?

他说,缺少启动资金,我买了宝马以后也没钱了,所以中途停了一下,赚了几十万再出发的,否则根本坚持不下来,取1万元现金,几天就没了,这么说着感觉风轻云淡,真掏的时候,很心疼。

以前,我可能会鼓励年轻人勇敢的去自驾,去旅行,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视野。

现在,不会。

我觉得,会出发的早都在路上了。

不能随便给人建议。

同时呢,重庆的两个哥们想做签名书,他们有庞大的目标客户,缺少货源,因为他们需求的量太大,我也表达的很明确,你们不需要找我,找我我至少每册要赚你们10块钱,你们完全可以直接跟出版社合作。

但是呢,人们往往有个误区,认为作家是不屑于签书的。

咋可能呢?

图书销量才是作者追求的,你动辄要上千册,这是大客户呀,你知道作家为什么要四处做签售吗?就是为了给图书做宣传,一次活动少不了几万元吧?一次也就是签售几百册,而你呢?一次性要这么多。

他们求之而不得。

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,作家是乐意签书的。

第二个观点是什么?

你们完全可以给作家一些费用,例如5000元或1万元,让作家去你们那里讲一堂公开课,顺便去帮你们签几千册书。

既让作家帮你们的品牌站台了,你们又有图书资源了。

我的意思是,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去采购,怎么去洽谈,没必要非要从我们这里过一次手,雁过拔毛,你们真有这么大的需求,出版社就把你们当VIP对待了,作家是听出版社的,出版社是追求销量的。

另外,现在作家普遍有工作室,工作室本身就批发签名书……

但是呢,说起来很容易,做起来可能还是略有难度,毕竟术业有专攻,我们做这个行业已经八年了,作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,国内一线作家我们基本上都签过,而且起量就是1000册。

但是,这里面又有个矛盾点。

你种类少了没人买。

你种类多了压资金。

你一次签100册与签1000册的公关成本相似,但是很少有人能消化1000册,真正阻挡大家进入这个行业的是资金门槛,随便签签就要百十万的压货,关键是当你压了这么多货时,你会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:有市场吗?

然后,你就迷茫了。

所以,我不鼓励大家进入签名书市场,看着容易,做着难。

例如,我们每天推出一款书,两个月不重样,至少要准备60套书吧?60套书就是6万册,要200多万的资金成本,当然这玩意跟普洱茶似的,不怕陈。

我扩张过,一扩张不行,马上缩回来做了减法。

把业务缩减再缩减,把目标调整再调整,最终调整到每天只卖50册书,每册利润50元,把这个节奏先稳定住。

这样,我们可以活命。

盲进,我们会死翘翘。

一起午饭后,他们去青岛了,可能准备飞回重庆,重庆哥们给我发了条信息:收获非常大。

当然,我们聊的最多的是关于他们的在线教育,他们的有点类似右脑开发,我也分享了我对孩子教育的几点认识。

第一、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,是单向选择,若是让他选择,他未必选择我,所以我对孩子的态度就是你别嫌弃我,我别嫌弃你,父子一场,合作愉快。

我对他没有太多的期望,若是有一天,我死了,他在跟朋友谈起自己的父亲时,他抹着眼泪说,我爸是一个让我十分敬佩的人。

我心满意足。

就是说,我希望做他的领跑者,而不是他屁股后面的督促者。

第二、右脑开发,我听过N多讲座,十年前我们就是做在线教育的,我2008年在问学堂上班,我听过最让我信服的一句是:人的技能最终就是手、眼、脑的组合能力,一句成语,心灵手巧。

所以,我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从动手开始的,例如送他去乐高俱乐部,我们本地乐高俱乐部上课经常出现一个情况,就我儿子一个学生,家里给他买各式各样的乐高积木,甚至给他组了乐高墙,给他买乐高方面的图书。

我打羽毛球见过两个很有天赋的,就是一上手就很有力量,很敏捷,球感很好,一个是河北那个农民工大哥,他几乎没打过,但是轻松打到后场,球打的远近与有没有劲关系不大,六七岁的孩子学球时轻松能打到后场。

还有一个就是我家客服,开Q7的那个,她上去就打的很好。

我见过两个特别没有天赋的。

炮神算一个,身体很僵硬,一身肌肉,被我们虐的一塌糊涂,现在拜师学艺去了,说是半年打败我,我心想,半年后,我还能打你5分内。

就是总感觉慢半拍。

还有一个是做淘宝的,卖鸡蛋的,看他打球,我都想把球吃了,太别扭了。

球落地好久了,他才煞有介事的跑过去接球。

第三、常识比知识更重要,高考状元未必就是学习最勤奋的那个,但是很多东西为什么他理解的这么深?这只是他生活的常识好吧?例如老师讲到了美国,可能他每年暑假都在美国,不说别的,在上海,读到初中,很多孩子已经行走了大半个地球。

不用那么远。

你觉得一个县城里,幼儿园里有多少小朋友有护照?

你猜?

我儿子去过这么多国家,他都不算经历最丰富的。

常识来源于什么?

一是父母的耳濡目染。

二是他走了多少路。

我经常跟媳妇讲,孩子教育的问题上,不要紧张……

我们总是妖魔化富二代、官二代,实际上,无论是从素质还是品行上,其平均水平都要远高于农二代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
只是,我们不愿意接受。

不愿意接受?

咱不是拼命的成为王健林吗?希望儿子成为王思聪。

球馆里、健身房里的年轻人多以富二代为主,普通人也没有这个健身意识,他们几乎每天都来,也许是不上班的缘故?

前几年,我与他们普遍保持距离。

总觉得他们是飞扬跋扈的,要么宝马7系,要么奔驰S,你们这群败家子,甚至对他们不屑一顾,有啥了不起,不就是有个好爹嘛,跟我比?我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好吧?

有意无意,有敌意。

近半年,因为我是独行侠角色了,慢慢的就走到一起了,我发现他们都很有礼貌,例如去买雪糕,一定会给你买一支的,拿水也会帮你拿一瓶,这些事很小,但是别人就不会。

打球就更有意思了。

四个人打球,谁出球?

一个球差一点的也五六块,好一点的十多块,打三局至少要用两个球吧?

你会发现。

越有钱的,越善于分享。

有个朋友,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去买单,平时我们聚餐,他也安排孩子去买单,同学聚会,他也建议孩子做买单者。

潜移默化……

做一个会分享的人,不占便宜。

潍坊的胖子过来了,就是那个每天在日记下面回复的,做儿童阅读的,叫信诺,他是受高人点拨了:只要频繁的露脸就会有N多人加盟。

他来找我,感叹,回复真有用。

但是,感觉还是太慢,希望董哥能帮着推一把,瞬间就火了,想在全国各地招商加盟。

我给出的建议是否定的。

两个原因。

第一、你自己先做一个样本店,自己赢利了,才能让别人赢利,样本店会说话,既会说好话,也会说坏话。

第二、这两年,推广了太多人,十有八九闹成了笑话,大家目标明确,就是捞一把董哥的粉丝就跑,所以,读者也不轻易相信谁了。

现在推广了也没意义。

另外,我想过清静的生活了,不想过问江湖之事。

前几天,来了一个姐姐,她跟我讲,貌似要取消公众号,问我可信度有多高?还给我看了聊天截图。

我认为,可靠性几乎为0。

可能会加强监管,另外无论监管还是不监管,公众号在走下坡路是必然的,为什么呢?

人们有审美疲劳。

电视节目做的再好,也红不了几期。

《中国好声音》这两期的学员你能叫上名字吗?

你知道去年《星光大道》的总冠军是谁吗?

所以,一旦没有持续的增量,肯定是减量,那么我有没有类似的担心呢?

我没有,因为我觉得我已经进入了动态平衡期,不断的有人关注,不断的有人离去,我没有刻意推广,所以会非常稳定。

倘若是推广来的流量呢?

那么肯定下降的厉害。

来的快,走的快。

我的阅读量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沉淀,哪怕换了平台,也会很稳定的。

这东西就跟快钱一样。

来的快,去的快。

网上有篇文章:《中国第一代操盘手的归宿》。

十有八九是悲剧……

过去是,今天是,未来也是,因为股市就是一个大的赌场,全球高智商的人才都聚集在这里,你是大鱼,你能吃的了小鱼,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还有更大的鱼,甚至还有渔民。

要想在股市里赚到钱,必须要去赌性。

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,要做小事,聚焦、稳定、持久。

虽然,在别人眼里我陨落了,实际上,我特别的充实,很有幸福感,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。

我没有鸿鹄伟志了。

下午,紫灵与韩子过来了,紫灵是卖水果的,93年的,开辆宝马,天南海北的旅游,跟着我去过一些国家,国内自驾过N多地方,这次是自己开车去内蒙古看草原。

我问她,最近不忙了吗?

她说,没事了。

我说,你多亏不是在我们这里生活,否则你就有小姐的嫌疑,不干活,开着宝马,又有钱,不是做小姐的又是干啥的呢?(小姐也得“干活”好吗?二奶还差不多~)

她扑哧笑了。

我问,去内蒙古做羊肉吗?

她说,不,只做水果,秋天我家的橙子就熟了。

我问,你为什么不在淘宝上做?

她说,我只做微信。

我问,你几个号?

她说,四个。

我问,回头率高吗?

她说,非常高,一年比一年轻松。

我很是佩服她,两点:

第一、她竟然能聚焦在一件小事上,小的不能再小。

第二、她吸粉的方式很特别。

怎么推广的?

就是找这些自媒体人采访她,鬼脚七采访过她,我也采访过她,我也很愿意推广她,因为她不乱做,只聚焦在水果上,也不融资,也不众筹,被采访一次能加5000以上的粉丝,平均一个粉丝可能要五六块钱,但是一般三个月就回本了,但是未来就是自己的回头客了。

生意不怕小,就怕你想太大。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