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周末分享】李惊涛:表舅遇到阶级姐妹以后_懂懂日记

  • A+
所属分类:2016

【周末分享】李惊涛:表舅遇到阶级姐妹以后_懂懂日记

 

 

剃头匠游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赣榆北乡。

赣榆位于苏北,北乡便与鲁南接壤了。那里的乡村,土路笔直,白杨参天,秋风苍凉,树叶在剃头匠头顶飒飒作响。剃头匠挑着一头热的挑子,哼着柳琴《喝面叶》,一路前行。挑子热的那头,生着铁皮炉子,炉上做了铁丝围栏,蹲着一只小铝壶,壶上扣着花脸盆;凉的那头,是一个分层屉的小木柜,里面机关复杂,住着剃刀、剪子、梳子、肥皂、香粉和雪花膏,上面支架上挂着新旧两条毛巾。挑子两头匀称,不轻不重,挑着走路很惬意。

正走着哼着,剃头匠看见前面路边坐着一个女子。那女子年纪不大,皱着眉心,见了他,开口便叫大哥,问他刚才唱的是什么。

剃头匠心想,坏了,遇见短路的了。他放下挑子,凑过去回答,是《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》。随后像小学生一样,小声唱起来:毛主席的书,我最爱读,千遍那个万遍哟,下功夫。深刻的道理,我细心领会,只觉得,心里头,热乎乎……

这还差不多。女子说,刚才我还以为你唱的是毒草《喝面叶》哩。

毒草我们早不唱了。剃头匠见过了关,开始表白自己。

但女子切断他的舌,问他要到哪里去?剃头匠表示地方不固定,走四乡,混饭吃。

大哥,你该到县城转转,到那里去为人民服务。年轻女子坐在田埂上不动,建议道,这样,你不就能送阶级姐妹一程了么?

剃头匠心想,这个大姐倒不怯生,要自己送她一程,就不怕被拐了?问,送你到县城做什么?

管我做什么,阶级姐妹给你钱呢。女子说,你先去借辆平板车。

剃头匠见那女子穿着干净利索,心想兴许是老天爷睁眼了:帮她一把,还有钱挣,也害不了自己。剃头匠父母早亡,一直自己挨日子,暗里找算命先生掐过八字,知道年过四十就会转运,兴许就应在这一天呢。由于常年缝集赶场,遇事撞喜,乡里人缘熟,剃头匠随即在附近村里把剃头挑子押了,借了一辆带骑杠的平板车,回来送路边的女子。

女子原地没动窝儿,看来一直在等他,这让剃头匠感到高兴。那女子上平板车时,剃头匠才发现,原来是个孕妇,便问,大姐,你这是要到县里查身子,还是生孩子?

那要看医生怎么说了。女子眉心又蹙了,你别叫我大姐,我还不到二十四呢。你快四十二了吧?

剃头匠心里一颤,我有那么老吗?说,过了这个年,我才四十一呢。

我说我没看走眼吧?女子坐稳了,双手拢着腹部问,大哥成家了么?

剃头匠插上骑杠,那辆平板车就变成三轮车了。他骑上车蹬起来,觉得还算得劲儿,便对坐在车上的女子介绍自己,说剃头发不了什么财,只能落个油盐酱醋钱;没人愿嫁穷光蛋,现在还是光棍汉。按说,他全家只有一张嘴,花销不大,又会手艺,存笔钱是不成问题的。说自己是穷光蛋,不是他怕露富,引外人动心思割他“资本主义尾巴”,而是隐瞒了自己的一个嗜好——摸小纸牌,赌两把。

平板车上的女子听了,说,穷光蛋好呢,越穷越革命。

因为正在上坡,剃头匠奋力蹬车,累得气喘吁吁的,说,可我宁愿有钱,不愿革命。

你这是什么觉悟啊。女子说,话说回来,不反革命就成,不然阶级姐妹就要遭殃了。

大姐觉悟高,向大姐学习。剃头匠骑到下坡路,心情一爽,开始油嘴了,大姐知道男人骑车,有哪“三愁”,哪“三欢”么?

我们女人家家的,女子说,哪知道你们男人那些道道。

剃头匠见女子很开通,便来了劲,“三愁”啊,就是顶风、上坡、驮老头!

女子听罢笑了,知道那是男人最吃力和最不乐意做的,便问,那“三欢”呢?

是顺风、下坡、驮“识字班”,剃头匠朗声说,就像现在!

剃头匠说的“识字班”,指的是建国前后解放区办“扫盲班”时,年轻女子学文化特别积极,班上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女青年,后来赣榆北乡人就用“识字班”指代未婚年轻女子。女子听了咯咯一笑,大哥真会说笑,我哪是什么“识字班”?让你受累?妹妹心里正不安呢。

剃头匠听女子嘴里的“阶级姐妹”悄然改称“妹妹”了,便心里一热,脚下格外用了。

这样的故事,在赣榆北乡上个世纪的七十代,特别容易在纳凉的夏夜生长。你可以猜想它生长的方向已经离“天仙配”不远,却无由地在心里祈祷它不要改变走向。一九七二年暑假,十二岁的我小学已经毕业,从赣榆县城南公社移民村徒步二十四里,到官河公社周宅村舅姥爷家走亲戚。那之后一个接一个的夏夜里,我躺在打麦场的芦席上,舒展四肢,眼望星斗,从年高德劭的舅姥爷嘴里,听三国、听说唐、听岳母刺字和包公铡美,内心时而惊悚,时而感奋,时而心潮澍湃激荡。但那只是前半夜的情形,在舅姥爷回屋睡觉的后半夜,众多堂舅和远房表哥的嘴里,数不清的野狐禅和乡间轶事,犹如潺潺溪流,开始涌入我的耳鼓,渗透我的遐想。

我知道他们不是在讲给我听,他们以为我早就睡着了,只是彼此讲和互相听。有时候正讲着,他们会突然大声叫我的名字。这种时候,你如果应声,就犯傻了:十有八九,最诱人的部分会戛然而止。你得装睡,甚至装死,任他们怎么叫唤,只管一味打鼾,精彩的部分才会放马过来。因此,那时候充其量我只是在偷听。

在他们放心的讲述中,故事里的主人公,女子一律美艳,男人大多落魄。但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已经不多,剃头匠、小货郎、锔锅锔盆的小锡匠们却络绎不绝。他们游走在乡间,光天化日里,为赣榆北乡的父老乡亲售卖日用商品,交换小道信息;月白风清时,个个艳福不浅,必定艳遇丛生。十二岁的少年听得心猿意马,夜不能寐。因此,到赣榆北乡走亲戚总是让我动力十足,欲罢不能,纳凉夜话成了我青春开蒙的重要课堂。

但是,县城太远了。我的一个远房表哥说。那天夜里,我虽然躺在芦席上装睡,心里却知道,县城一定得远,不然,剃头匠和那个女子怎么会生出云雨故事呢?

果然,接着,我听见远房表哥说,剃头匠蹬车蹬到晌午,已经累瓤了(赣榆北乡方言,即精疲力尽),可路程走了还不到一半。车上的女子,眉头皱得越来越紧,看样子疼得快要撑不住了。剃头匠问,要紧么?女子说不要紧,却让他抱起来,送到土路坡下解溲。剃头匠抱起女子送下坡去。

女子说,走开啊你。

剃头匠走开了。

女子喊,叫你走开,没听见么?

剃头匠说,我这不是已经走开了么?

你那叫走开么,大哥?女子说,跟趴在我两腿下面,有什么两样?

剃头匠只好躲得更远。

女子方便完了,又喊剃头匠,把她抱上平板车。

远房表哥这段讲述,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强烈不满。在众人愤怒的声讨中,远房表哥并没让步,执意把故事讲得干净卫生,使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知道,即使在舆论的重压下,你也不能为了哗众取宠,改变事情的真实情形。当然,远房表哥的讲述让我清楚地记得,剃头匠的故事即使不够媚俗,也依然诱人。

剃头匠抱着孕妇上坡时,累得两腿发软,对自己承诺送人的冲动有些懊悔。但是,那时候退回去和向前走,已经差不多一样远,剃头匠知道后悔无益,只得向着县城方向,默默骑行。傍晚时分,终于到了县城。进了县医院,女子已经疼得不能走路了。几个护士把孕妇搭进妇产科,让剃头匠去挂号。剃头匠愣着,女子对他说,大哥你先帮个忙,出来我给你钱。

剃头匠只好到窗口排队挂号。正排号,护士从妇产科风风火火走出来,问谁送孕妇来的?剃头匠走上去说是“我”。护士说,哪有你这样的家属?在这里躲清闲,连包卫生纸都不买?

剃头匠说,我这儿正挂号呢。

孩子都快生下来了,挂不挂号的,那么重要?护士斥道,快点买纸去!

剃头匠只好折去买卫生纸。他在医院门口商店买了几包纸,细心记下钱数,想着最后和孕妇结总账。进了妇产科门廊,护士告诉他孩子已经生下来了,是个胖小子,又叫他去买糖。

剃头匠无师自通地问,是红糖还是糖块?

红糖、糖块都要!护士说,哪有这样做“大大”(赣榆北乡方言,即爸爸)的,什么都不备!

剃头匠又出去,“备”了红糖和糖块,打发了贺喜的大夫与护士,喂了孕妇红糖水,恍惚找到了做“大大”的感觉。

由于那女子身上没什么钱,医院要求剃头匠垫付了接生费,办了出院手续。这时候,女子抱着孩子,一步一步朝医院门外挪,沉默而又倔强。大夫在剃头匠身后喝斥道,这男人怎么回事儿?得了儿子,就不疼媳妇了?

剃头匠还没回过神来,医生又说,还不把产妇扶到平板车上?

剃头匠把产妇扶上了平板车,心想,女子腰里根本没钱,这一天他白忙不说,还得倒贴,就算破费买了后悔药,回去慢慢吃吧。女子在平板车上坐好了’,对发愣的剃头匠说,走啊,大哥!

剃头匠木头木脑地问,又要上哪儿?

上哪儿,女子说,路上再告诉你。

平板车上了乡间土路后,孩子不知为什么哭起来,女子说,大哥,喜欢这孩子么?

剃头匠一天忙下来,头晕脑胀,一分钱没见着,腰包瘪得比肚子还快,听见女子问起孩子,恶声恶气地说,喜欢有个屁用,还能过继成我儿子?

女子对剃头匠的话倒并不气恼,又问,想过娶房媳妇么?

娶媳妇?他做梦都想。剃头匠嗡声嗡气道,也只能做梦的时候想了。

亲不亲,阶级分。女子说,大哥要真想,就把我们娘俩接回家吧!

虽然已经暮色四合,但是女子说出的每一个字,都像油灯那么大的星星,照亮了剃头匠人生前头的路。剃头匠知道,那女子不仅模样葱俊,还生了个胖小子;自己呢,穷得叮当乱响,看着赣榆北乡的女人像遍地葵花一样向阳生长,自己却连个葵花籽都没嗑着,只能像肩上的剃头挑子,一头热了。如果能娶到眼前的女子,不是前世修来的福分,至少是祖坟选对了地方。剃头匠按下心头狂喜,小心翼翼地问,大姐,你不是开玩笑吧?

自打叫你送我上县城那时起,女子说,我就没开过玩笑。

任何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,哪怕他是个剃头匠。任何奇巧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,特别是在贫穷尚未远离赣榆北乡的年月。不是发生在现实里,就是发生在想象中。一九七三年的寒假又到了。已经成为初中生的我,照旧到赣榆北乡舅姥爷家走亲戚。一个飘着小雪花的晚上,做了中学代课老师的远房表哥,带我到邻村去看现代京剧《龙江颂》的电影。在江水英身上,无论长相还是做事方式,我都看见了母亲的影子。当时,她正起早贪黑,带着移民村建电灌站。我感到,移民村正不断发生着变化。远房表哥对未来,也是信心满满,向我说起他的人生愿景:一九七三年秋天,添一件毛衣;一九七四年春天,争取买一块“地瓜表”;一九七五年夏天,如果可能的话,置一辆“永久”牌自行车……

远房表哥说的“地瓜表”,是南京市生产的一款名叫“钟山”的机械表,当时售价三十元。因为低档,乡间戏称“地瓜表”。上海产的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名头力压“凤凰”与“飞鸽”,位居当时中国自行车三大名牌之首。几年里,远房表哥能添一件毛衣,我信;买不买得起“地瓜表”和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我将信将疑。但是他的想法,依然令我心驰神往。我祝愿他的人生目标能够如期实现,最好也能像暑假故事里的剃头匠那样,娶到一个模样葱俊、生了胖小子的媳妇。

你是说俺表舅?俺哪有他那年的福分呀!远房表哥说。

原来我一九七二年暑假里听到的故事,确有其事;原来主人公剃头匠,实有其人,是远房表哥的表舅!我在瞬间理解了远房表哥当时的讲述,为什么不像别的故事那样云雨交融、花红柳绿。这么说,我也得喊剃头匠表舅了?我问。

那当然。远房表哥说,那年俺表舅,第二天就请亲戚朋友喝喜酒,把婚事办了。第三天就带着媳妇去见岳丈……直到去年秋天,他还过着好日子呢。

什么叫“直到去年秋天,他还过着好日子”?我吃惊了,他现在的日子,难道过得不好么?

他现在的日子……远房表哥欲言又止,末了说了一个字,唉!

被我远房表哥“唉”了一声的远房表舅剃头匠呀,你到底怎么了?

那一年,那个女子带着她的新生儿嫁给了远房表哥的表舅。剃头匠在喜酒宴上,说了一句令人长时间难以下咽的话:天大地大,不如我的福气大!

正是这句发自肺腹的实话,引发了光棍们数不清的羡慕、嫉妒、恨,同时激活了他们无数的非分之想,使他们走路的时候变得心事重重,不停地留意路边有没有坐在地上的年轻女子,让他们也借辆平板车,送上一程。让他们怒气冲天的是,好运似乎被剃头匠表舅一下子用光了,不见了,没有了。路上坐着的,不是走累了的老爷爷,就是饿坏了的老太太,再不就是拖儿带女的老妈妈,使那些光棍们唉声叹气,四顾茫然,毫无办法。自打剃头匠表舅用平板车拉回了媳妇,赚了个儿子,谁不说他祖坟上冒了青烟。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,告别了以前的牌友不说,还经常对人自嘲:

哎,我这是打盹磕到屎上,该吃啦。

他的话里,自谦和自豪的意思都有:所谓的时来运转,山也挡不住。确实,一九七二年暑假,我的远房表哥让我知道了,天上如果掉馅饼,还真能砸到人的鼻子尖,剃头匠表舅就是。但是一九七三年寒假,远房表哥那一声“唉”又让我明白了,砸到鼻子尖上的馅饼,就算吃到嘴里,也不一定能咽进喉咙;就算咽进喉咙,也不一定能下到胃里。因为剃头匠身在福中,虽然也知福,可是不久,就被幸福冲昏了头脑,又开始摸小牌,赌上了。

剃头匠表舅复赌的原因,和他原来那些牌友有关。他们对他守着媳妇、孩子、热被窝,不继续和他们夜赌的行为,极度不满,想法设法勾引他,没钱借给他钱,有钱赢他的钱,终于让剃头匠表舅陷进赌债的深窟里,爬不出来了。几个牌友找回了平衡,经常开怀大笑。

外面欠了债,剃头匠表舅在家里说话就没了底气,看媳妇也不敢正眼。给人理发,时常走神,剃头的时候,割破了头皮;刮脸修面,剃掉了眉毛。老主顾不满意,新主顾发脾气,生意每况愈下,表舅沮丧至极,整天没精打彩,终日唉声叹气。这样的情形,表舅妈看在眼里,揽在心上,觉得自己是“拖油瓶”(赣榆北乡方言,即女子带着孩子出嫁)来的,男人有点情绪,有点意见,也很正常,必须忍着。

后来我们知道,表舅妈有那样的度量,缘于也走过沟坎。原来几年前,她恋过一个知青,那知青指天发誓要娶她,但最终就地食言踹她,用县里下拨的指标招工回城,走了。不知道多年以后,那人会不会听着李春波的《小芳》流眼泪?但当时,孩子已经躁动在母腹,他却溜掉了。未来的表舅妈面临的问题是,“大大”鳏居多年,她就是“大大”的面子;但面子上长满了“蝴蝶斑”,她拽不住知青,就交不出“下家”,只好违心承认自己在外面“皮麻”(赣榆北乡方言,即胡闹),吞了苦果。“大大”盛怒之下,把她逐出家门。眼看即将临盆,她走投无路,半路截住了一个剃头匠,生了孩子。由于对知青心灰意冷,也是和“大大”怄气,她一跺脚,下嫁了比她大十八九岁的剃头匠。知青的绝情,让她有了论据可靠的个人见解:全世界的男人都有缺陷。设想从前,剃头匠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长夜难熬,喜欢赌两把,似乎也无可厚非。所以做了剃头匠的媳妇以后,她每天里里外外忙活,说话做事格外小心,却并不知道,更麻烦的事情,离她越来越近了。

这一天,剃头匠表舅在邻村赶集,剃了几个头,窝了一肚子气。看看天色已晚,想收拾挑子回家,却被以前的几个牌友团团围住,说别走别走,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只是赌两把。

俗话说,好喝酒的禁不住三让,好赌博的禁不住一拉。剃头匠心里发痒,手心冒汗,对几个牌友说,你们等一下,我把家什寄存了。

剃头匠表舅就近敲开一户人家的门,问能不能把剃头挑子暂放他家,次日来取?那户人家先出来一个矮个男人,又出来一个高个男人,是两兄弟,应门见是剃头匠,表示都是阶级兄弟,可以寄存。并提醒剃头匠说,以前你不是还在我们家押过挑子,借过平板车么?

瞧俺这记性!剃头匠想起给他带来美满姻缘的恩主,本该警觉起来,借故不赌赶紧回家,怎奈门外牌友一迭声紧催,迷了心性,说那就谢谢啦,挑子炉上还有大半壶热水,你们随便用。

话音未落,高矮兄弟的视野里,剃头匠已经消失不见。

一夜无话。第二天晌午,那兄弟俩家的院门,又被敲响了,是我和远房表哥共同的表舅,剃头匠。只见他额上缠着纱布,眼睛青得像乌眼鸡,一瘸一拐进了门。高矮兄弟见了,非常吃惊,问是怎么搞的?剃头匠硬着头皮表示没事儿,挑起剃头挑子想告辞,只挪了几步,就一头栽倒在地。

高矮兄弟赶紧抬起剃头匠,送到自家厢房的床上,又到村里找赤脚医生,查看了伤情。原来只是些皮外伤,并没动着筋骨,也就放了心。矮哥哥掏钱买了些消炎药水、伤痛药膏之类,放在床边的小桌上;高弟弟又煮了挂面,磕了两个鸡蛋,盛了一大海碗,也放在床边小桌上。然后,兄弟俩一左一右看着剃头匠,像看着自己的亲人一样,等他醒过来。

剃头匠其实早就醒了。他知道高矮兄弟家里没有女人,任由兄弟俩忙活,并没把眼睛睁开。他在想心事:眼前怎么答对两兄弟的关照,回家怎么跟媳妇交代?一切都想好了,他先“哎哟”了一声,接着睁开了充满血丝的眼睛。那些血丝是熬夜的副产品,与挨揍无关,但剃头匠抬手先捂了眼睛,接着做出挣扎的样子,意思是要起身离开。

我这是到了哪里?剃头匠顿了顿又说,真是麻烦两位阶级兄弟了。

你遇上了,矮哥哥问,麻烦?

谁打了你?高弟弟问,是不是地富反坏右?

剃头匠忙说不是,并恰到好处地叹了一口气。

这件事情说起来,他说,和你们两位阶级兄弟,也有联系啊。

然后一五一十,剃头匠对高矮兄弟说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。在他的描述里,伤情和高矮兄弟确实有了若即若离的联系。正是那年那月那一天,他学雷锋做好事,在兄弟俩家里押了剃头挑子,借了平板车,送一个没有一分钱的女子,到县城临产。也该着那女子命好,遇到了他这个善心人。亲朋好友都劝他好事做到底,收留下拖了“油瓶”的女子;也怪他无产阶级原则和革命意志都不坚定,最后同意了。可是,哪有办婚事的钱呢?没办法,只好借了“庄台”(赣榆北乡方言,即高利贷)二百块。现在利滚利,已经翻了倍。可他一个剃头匠,要养活一家三口,怎么剩得下钱?这不是,叫“庄台”找人给“修理”得……有皮没毛了。

这样的说词,经常出现在当下的煽情剧里,但即使配上如泣如诉的二胡曲,也未必能赚那些浅眼窝里的泪水。不过,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赣榆北乡,人心尚古,尽管没有配乐,剃头匠的一番话还是让高矮兄弟俩义愤填膺,纷纷表示,请剃头匠放心,不能因为四百块钱,眼看他被人整死。那以后的情形,对于和剃头匠有亲戚关系的我和远房表哥来说,不能不说令人感动。高矮兄弟以无利息、无借据的方式,借给剃头匠表舅四百块钱,让他去还高利贷。

还是阶级兄弟好,剃头匠接过那笔巨款,哽咽着说,还是阶级兄弟好啊!

四百块钱,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赣榆北乡,的确不啻一笔巨款。在我的记忆里,移民村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活,挣十个工分;年终决算,只合两毛三分钱。我和远房表哥共同的表舅剃头匠,喜滋滋地拿了钱,如约偿还了赌债,随后脚步轻快地挑着剃头挑子回了家。

表舅妈见了剃头匠表舅,自然询问伤痕因由。她得到的解释是,丈夫赶集摆摊走得太远,回程是夜路,心急没留神,在河堤上一脚踩空,随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。第二天日上三竿后,他发现自己躺在河堤下,已经鼻青脸肿。

唉,这既不能怪人,剃头匠表舅语义含混地说,也不能不怪人。

表舅妈边给表舅洗伤包扎,边替男人说出潜台词,反正不能怪“你”。

那怪谁呢?剃头匠表舅装傻充愣,又问媳妇。

怪河堤呗。表舅妈说。

剃头匠表舅幸福地笑了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暂时度过了难关。

第二天,剃头匠表舅挑起剃头挑子又上路了,嘴里的《喝面叶》,哼得格外起劲:“大路上来了我陈世铎,赶会赶了三天多……”

剃头匠表舅觉得,《喝面叶》里那个赌输后被梅翠娥原谅的陈世铎,真的和自己有几分相像,却不知道一条比陈士铎更叫人啼笑皆非的路,已经在他的前头铺展开。自那以后,他做完了活计,经常会揣着一包卤货,提着两瓶曲酒,出入高矮兄弟的家。月落日升之间,他们总要推杯换盏,三巡过后,每每把林彪骂得狗血喷头,把孔子贬得一钱不值。临了的话题,总要扯到女人身上。那样的时候,剃头匠,我和远房表哥共同的表舅,就成了“过来人”,成了权威,成了最有发言权的人。

哎呀,跟你们哥俩说,剃头匠说,那个,那个……

哪个呢?高矮兄弟对于剃头匠的吞吞吐吐、词不达意、话到嘴边留半句,既着急又不满意,但是他们不好得罪“过来人”、权威和最有发言权的人,只能眼巴巴等着。

这个,这个……剃头匠表舅找不到合适的词儿,最后认输,好做不好说啊。

借着酒劲,高弟弟提出,剃头匠成天走村串户,认识人多,能不能给他哥说房媳妇?喝了些酒的剃头匠,闻言立刻大包大揽,拍胸作了庄重承诺。而后,似乎怕人偷听了去似的,凑近矮哥哥的耳朵,不无神秘地说出了自认为对女人石破天惊的发现,咳嗽一声道,你自个儿琢磨去吧!

正是剃头匠表舅欲擒故纵的心计,使得矮哥哥当场表示,如果他能为自己说房媳妇来,借给他那四百块钱,不用还了,就当了月老的鞋钱!

剃头匠表舅等的,正是矮哥哥这句话。

述说剃头匠表舅的故事,在我远房表哥的话音里,已经听不出暑假时那种快乐的语调,有的只是不满、失望和伤感。作为中学代课老师,他读《三家巷》的时候,我才开始读《艳阳天》;他读《牛虻》的时候,我才开始读《苦斗》。因此在我心目中,他差不多已经成为领先当时文化的标志。但就是他这样的文化先行者,一路走一路讲,却越走越慢,越讲越难。细小的雪花,在我们的头顶飞舞;人间的悲欢,在我们的心头盘旋。我从远房表哥那里得知,剃头匠表舅即使在乡里有些人缘,也没有能力为矮哥哥物色媳妇。由于他的赌博嗜好,几乎没有正经庄户人家,更别提城里人了,会把儿女婚姻大事,托付给像剃头匠表舅那样的人,哪怕是寡妇甚至二婚。时间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过去了,剃头匠表舅一筹莫展,束手无策。令人费解的是,他依然时常揣着卤货,提着酒瓶,从容地往返高矮兄弟的家,喝得酒高天低。每逢被问起说媒的进展情况,他总是这样说:

嗨,瞎子磨刀,快啦!

远房表哥告诉我,只有他知道,剃头匠表舅那些不计后果的吹嘘,已经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,随时都有跌落的可能。而即将坠崖者却不知死活,还经常做出危险动作,向高矮兄弟传递一些空气般的虚假信息,比如对方年龄多大啦、身材多壮啦、家里排行老几啦,等等。

鬼都不知道他怎么想的,远房表哥说,到底想干什么!

我们不可能知道他想干什么。我说,我想知道他干了什么。

他干了什么?伴随着一种类似牙疼的感觉,我的远房表哥开始向我述说剃头匠表舅干了什么。原来,在越描越黑的被动里,剃头匠表舅让高矮兄弟知道,他们要娶回家的媳妇,大约二十四五岁,模样周正,手脚勤快,是方圆几十里地难得的葱俊女子……我听着听着,插嘴说,哎,那高矮兄弟,不是怪有福气的吗?

但是,远房表哥的话音里,却流露出丝丝缕缕的苦涩。

在答应高矮兄弟迎娶媳妇不到三天的一个晚上,剃头匠表舅朝自己的媳妇、我和远房表哥共同的表舅妈,扑嗵一跪,把自己几个月来的苦闷、无奈和无助,统统诉说了一遍,最后无耻地向自己的媳妇提出了解围的办法:让她冒充新嫁娘出阁,嫁给高矮兄弟家的矮哥哥;待新媳妇三天“回门”(赣榆北乡风俗,女子出嫁三天后回娘家)前,他到高矮兄弟家屋后给个暗号,示意她找机会溜掉。

你溜掉后,我再到高矮兄弟家领你“回门”。剃头匠表舅说,他们交不出人来,肯定失理,咱的难事儿就算了结啦。

欠他们那四百块钱,这样就不用还了。剃头匠表舅说,因为我媒做成了,人却给他家搞丢了。

你溜回来,咱们还是~家子。剃头匠表舅说,只要不照那兄弟俩的面,一切都能瞒过去。

你呢,反正是过来人,剃头匠表舅说,也没多大磨损。

你帮了我,剃头匠表舅说,磨损了我也不会嫌弃你……

正说着,剃头匠表舅感到左脸颊像被火猛地灼了一下,接着听到“啪”的一声;火辣辣的感觉,开始在脸上散溢开来,脑袋也嗡嗡响个不停。他怔了半天,才意识到自己挨了媳妇一个耳光。

扇了剃头匠表舅一个耳光后,表舅妈捂着脸呜呜哭开了。任凭剃头匠表舅怎么劝,表舅妈抱着孩子一直哭,就是不说一句话。到了半夜,表舅妈起身舀了一瓢水,洗了脸,梳了头,看着镜子里眼睛红肿的自己,对剃头匠表舅说,好吧,我也救你一回。

剃头匠表舅激动起来,给媳妇连着磕了三个响头。

表舅妈对着镜子,把头发剪齐了,又说,要做新娘子了,你也给我买件红缎子小棉袄吧。

说完,她又哭了起来。

一九七三年那个冬夜,在雪地里,我和远房表哥为表舅妈也流了泪水。那一年我十三岁,远房表哥十八岁,前脚跟后脚,已经开始对异性有了殷切憧憬,所以无法接受剃头匠表舅的荒唐做法。我们俩一边走,一边怀想那个将要走出我们亲戚关系的女子,那个我始终无缘得见的年轻美丽的表舅妈。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?嫁到高矮兄弟家以后,有没有按剃头匠表舅的设计,再回来和他一起过日子?虽然我知道表舅那类似当今“仙人跳”的骗术极为恶劣,但在心理深处,还是希望那女子重新回到我们的亲戚圈里,继续成为我们的亲人,做我和远房表哥的表舅妈。现在回想起来,一九七三年的寒假之所以让我难忘,全是因为那个雪夜。

表舅妈穿上了她的新嫁衣,那件红缎子小棉袄。她用手抚摸着,眼睛里噙满泪水。她下嫁剃头匠表舅,也没有提出过嫁衣的要求。她又披上一条红纱巾,坐上了迎新人的手扶拖拉机,在吹吹打打中,被高矮兄弟的亲族欢天喜地迎娶到了新家。那个该遭天谴的剃头匠,也假模假势地做了送亲的眷属。高矮兄弟见新娘子模样出众,眼睛早已不够用了,哪里还顾及送亲的队伍其实只有剃头匠表舅一个人。新郎官矮哥哥,打扮得像个乡村会计,穿着蓝咔叽布的新中山装,前胸口袋上还别了一支钢笔。高矮兄弟家鞭炮声震耳欲聋,喜酒从中午一直摆到深夜。

当天夜里,喝得面红耳赤的剃头匠表舅,被安顿在他曾养过伤的厢房。原本是他的媳妇,那时已经是矮哥哥的新娘子,我和远房表哥曾经的表舅妈,被送进了新郎官的洞房。那一夜,剃头匠表舅是如何在厢房里度过的,外人不得而知。也许他每时每刻都万箭穿心,备受折磨,直至彻夜难眠;也许他原本就没心没肺,去掉了心头债务后,正好倒头呼呼大睡,不知东方既白。

第二天早晨,做贼心虚的剃头匠表舅,没和高矮兄弟俩打任何招呼,就脚底抹油悄悄溜掉了。因为吃奶的孩子还寄托在邻居家,他不能久留,必须早点返回。

第三天上午,剃头匠表舅安顿好了孩子,又早早赶到高矮兄弟的家。到了房后,他定了定神,重新回忆了一下和媳妇约定的暗号。暗号是朝墙连踹三脚,媳妇听见了,会伺机来到墙后和他见面,再乘机溜掉;如果高矮兄弟觉察了什么,追赶出来,他会替媳妇做掩护,帮助她成功逃脱。想清楚了,剃头匠表舅按照约定的方式,用脚使劲踹墙。踹完三脚,他开始左右张望,等待媳妇出来。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,却好像没有反应。他不顾暴露的危险,又踹了三脚,但是依然没有动静。就在他打算第三次踹墙时,耳边响起了高矮兄弟俩含义复杂的声音:

脚不疼吧,大哥?矮哥哥说。

俺家墙结实得很呢。高弟弟说。

剃头匠表舅在一瞬间就明白,第三次踹墙的动作,可以免了。

我来接新娘子“回门”。剃头匠表舅说,来早了点,踹墙暖暖脚。

没容剃头匠表舅再继续编瞎话,高弟弟提起他的衣领,像提麻袋一般拎到了自家的院子里,朝地上一掼。事情到了这个地步,剃头匠表舅就知道,不用再表演了。他脸色蜡黄,像一摊烂泥,瘫在矮哥哥面前的一只矮方凳上。矮哥哥也没怎么为难剃头匠表舅,直接向他摊了牌,说整桩事情,新娘子当天晚上就跟他们兄弟俩都说了。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剃头匠会骗他们,也不打算原谅剃头匠对他们的欺骗。但是当天夜里,他们也没把被剃头匠欺骗的怒气,撒到新娘子身上。矮哥哥作为新郎官,甚至没有进洞房,让新娘子独自在洞房里过了一夜。第二天,在洞房里过夜的,依然只有新娘子一个人。现在,是第三天了。

不就四百块钱吗?矮哥哥沉着脸对剃头匠说,千难万难,为人处世,不能这样行事啊!

剃头匠表舅的头始终垂着,缩在腿弯里。他开始是害怕,继而有些镇静,接着便有点踏实了。因为他知道不会像被赌友暴揍一顿那样,再领受高矮兄弟拳头的滋味了。听完矮哥哥末了几句话,他把头抬了起来,喃喃地说,我能不能见见孩子妈……不.新娘子?

她现在不愿意见你。高弟弟说,没别的事,你就滚吧。

见不到人,我不走。剃头匠表舅知道不会挨揍,头皮又硬起来。

我知道你的意思。矮哥哥面色凝重地说,我们也不想为难你,更不想为难她。

然后,矮哥哥转脸对高弟弟说,请新娘子出来,叫她自己拿主意,是走还是留。

我不想跟他走。剃头匠表舅听见自己原来媳妇的声音,从洞房里传出来。接着,便看见梳妆一新的新娘子,缓缓来到院子里。这里就是我的家,她低低地慢慢地说,我有自己的男人,自己的小叔子。

矮哥哥脸上立刻放晴,对剃头匠说,你可听清楚啦?这是她的想法,不是我们逼的。

剃头匠表舅立刻知道,自己该走了。他艰难地站起来,想看看原来的媳妇,但新娘子别过脸去,没把正面给他。他缓缓转过身,嘴里忽然崩出一个词,叛徒!之后车转身想朝院外走,却被矮哥哥叫住了。

你吃了饭再走吧。矮哥哥说,回头把孩子接过来,我们养着。

剃头匠表舅一下子又瘫倒在矮方凳上,他知道赢回媳妇的最后一张牌,也被没收了。他实在没有力气站起来了。

孩子长大了,愿意认你,我们不反对。矮哥哥又说,他要不愿意认你,就跟我们过。

那天上午,高弟弟到剃头匠表舅邻居家接回了孩子。中午,三个男人和抱着孩子的新娘子,在一起吃了一顿午饭。饭桌上没有推杯换盏的喧闹,只有默默扒饭的声息,气氛十分安静。吃完了饭,剃头匠表舅告辞,高矮兄弟一家四口送他到门口。到了门口,高矮兄弟的脚步便止住了,抱着孩子的新娘子,下意识又送了两步。剃头匠表舅感觉到了,他回过头来,看见了新娘子忧伤的眼神,同时看见高矮兄弟的目光,像吸盘一样把新娘子牢牢吸住,钉在原地。他感到胸口一阵揪心地疼,回转头,踉踉跄跄离开了高矮兄弟的家。

太阳冉冉西沉,土路蜿蜒起伏,成了剃头匠表舅后半生的写照。他一个人走在路上,形影相吊,想起前前后后的一切,渐渐泪流满面,终于放声大哭起来。

什么样的伤痛,能令一个男人旁若无人地泪水横流、失声号啕呢?我和远房表哥共同的表舅,剃头匠,早年失去父母,四十一岁上有过一个媳妇;时间不长,又沦落为孤身一人,那样的情形,一直持续到现在。

现在,是二零一五年。四十多年前,十三岁的少年旁听了长辈令人欲说还休的悲欢后,寒假很快结束,紧张的中学生活扑面而来;六年后的一九七九年,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。从那时起,我一直工作生活在外地,很少回到赣榆北乡。我编过杂志,做过电视,如今重回高校成为专业教师。写下远房表舅剃头匠的故事,是因为讲故事的远房表哥新近打来电话,邀我们全家到他家里过年。他年逾花甲,已经从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。听着他的电话,我就想起多年以前的剃头匠表舅,问他表舅现在情况怎样了,身体好不好?

不算好,也不算差。远房表哥说,表舅今年虚岁八十四了,老年痴呆,谁都不认识了。

他后来没再找个伴儿吗?我又问。

他上哪儿去找伴儿呢?远房表哥说,是他干儿子一家照顾他。

干儿子?我说,好像没听你说起过。

远房表哥说,干儿子,就是当年表舅送女子到县城医院生下的孩子。

远房表哥这句活,让我心里生出了久久的温暖。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