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懂日记:想的美_懂懂日记

  • A+
所属分类:2016

懂懂日记:想的美_懂懂日记

 

思想家有两类。

一类,爱旅行,爱折腾。

一类,超宅。

前者如海明威,什么刺激他玩什么,一辈子死里逃生无数次,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探险小说。

后者如康德,伟大的哲学家,一辈子没离开过葛底斯堡,绝对的宅男。

中国的思想家,多是后者。

例如老子,据说《道德经》是在山洞里写的,在所有的古代思想家里,最喜欢旅行的莫过于孔子,周游列国,所谓的列国也不过是几个省而已。

我小时候,叔叔在城里住,我们在乡下,我们都没去过城里,二哥当兵的时候路过小叔家一次,说是吃的水饺。

听到这个消息,我太失望了。

在我的概念里,叔叔是城里人,应该每顿都是八菜一汤,咋可能吃水饺呢?

就如同有读者给我打电话,说是找懂懂,我说我就是,她不信,非说我是秘书,我晕,我哪有什么秘书?

偶尔,跟读者聚餐闲聊。

他们都说,看你,有钱有闲。

我心想,我哪来的钱?

在他们的概念里,我一年至少能赚个几千万……

你说的是日元吧?

我有个小学同学,梅青,她妹妹叫梅竹,俩人都在淄博打工,做酒店服务员,梅竹认识了一个客人,信阳人在北京,想喊着她一起去北京发展,说的简单一点,就是卖保险。

梅青征求我的意见。

我投反对票。

问我为什么?

我说,北京跟咱村的生活模式是一样的,也是柴米油盐,也是酸甜苦辣,在哪都一样。

最终她同意妹妹去北京。

内心深处,我是理解她的,她为什么同意?

她觉得妹妹去了北京,以后就会留在北京,会享福的,在她的概念里,人在北京肯定比在山东幸福,至少档次高。

我们还有个小学同学,在北京当保安,每次回来那都是风光无限,一口流利的京腔,逢人就发烟……

我去过,所以我不赞同梅青。

最终去了。

春节时,我求证了梅青,你是不是希望妹妹嫁到北京?

她点了点头。

至于后事如何,不得而知。

前年,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姐,人在法国,在那边开了一家中餐厅,主要是跟旅行社合作,中秋节回来了,她家是云南的,我特意飞过去。

咱的感觉是啥?

她在法国,又事业有成,这是高端资源,要好好维系着。

见了面呢?

蛮失望的。

我以为她会有着法国人的优雅与浪漫,身上一股葱花味,就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,跟国内小餐馆的老板娘没啥区别。

是我想多了。

我去新西兰,跟赤道姐见了个面,一起吃了点东西,说实在的,新西兰的生活与我想象的也不一样,我以为新西兰就跟《指环王》里的场景一样呢,原来跟我们在国内生活一样,也是柴米油盐,吃饭也是用筷子……

美不?

美!

什么WINDOWS开机画面,不如新西兰实景更美,那真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一片草原。

但是,生活也是如此美吗?

非也!

在新西兰,我还认识了一个姑娘,留学生,在我的印象里,留学生都是富二代或官二代,但是她不是,父母就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,她的确没啥钱,在购物店做导购,生活非常的简单,跟国内的学生真是没啥区别。

若是回国呢?

那不得了,海归!

原来,全世界的生活都差不多?

只是环境不同而已,生态环境不同,人文环境不同,但是思维模式、生活方式跟国人大同小异。

昨晚,群上探讨了一个问题,为了孩子应该去大城市还是继续待在小城市?

这个问题若是认真讨论起来,几天几夜也不会有答案。

其实,又很容易有答案。

假如,从小生活在北京,那么我们不会考虑去二三四五线城市,更不会考虑去农村生活,所以答案非常明确,在大城市。

这个问题的纠结者,多跟我情况差不多,农村出身,貌似赚了点钱,又想改变家族的命运,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希望他能出人头地。

问我?

我的答案是,你牛B了,在哪都牛B,你不牛B了,在哪都不牛B,你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,说其它的,都是P话。

你在北京当个普通职员,喊你回来当县委书记,你是回来还是不回来?

你是被贬了还是高升了?

那天,我写了一段话,被众人好一顿骂,我说见了父母官,我满嘴都是奉承的话,像一只哈巴狗一般,我是说我自己。

众人骂我没骨气。

我调侃了一句:做哈巴狗也是有门槛的。

你认为你可以很有骨气、很有自信、很有风范地平等地跟父母官交往,这是你以为的,真见了面,你可能比我还乖。

脑补是容易害人的。

还记得我写打网球的那篇文章不?有个哥们回来过年,恰好看到了县里张贴纳税前50强,他跟我讲:董哥,明年你第一,我第二。

我说,你第一,我第二。

因为谁第一谁第二的事,我们争论了一上午,差点动手打起来。

我们是认真的。

他从北京回来的,我从上海回来的,回到这个破县城,我们不就是君临天下嘛,就如同我同学复员的时候跟我爹讲:你们养猪为什么发不了财?因为你们不懂得科学养殖。

他牛B,把退伍金全部养了猪。

现在呢?

过着猪一般的生活,在镇上企业打工,干苦力。

事实上呢?

我们想在一个县城里出头也非常非常难,我们低估了别人,高估了自己,例如偶尔我们跟邻居们小聚,哪个没出过国?

你有两辆破车不得了?

我们这里,家家户户有两个车位。

你那150平的房子就飞上天了?

我们楼上有个邻居,1200平,两层通起来了。

今年,原计划我去上海发展,媳妇和儿子留在县城,等我在上海站住脚了,买了房子了,他们再搬去。

媳妇很开心。

我去征求小躺老师的意见,10年前是他发掘了我,帮我出了一系列的书,他算是对我比较了解的。

他叫停了我的想法。

他问,大城市与小城市对于你而言,差别是什么?

我说,我也说不准,大城市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吧。

他说,孩子是否能成才,最核心的因素是你对他的言传身教,与你在哪关系不大,与接受什么教育关系也不大,说的更贴切一点,你的行为模式对他的教育是最深刻的。

大城市创业机会多?

这个我不需要,我又不创业。

大城市信息畅通?

这个我也不需要,因为我信息高度畅通,每个读者都可以理解为我的触角,我可以接受全球任一角落的信息。

大城市见识广?

这个我也不需要,因为我是全球视野,把自己固定在北京或上海反而限制了我,等儿子长大了,若是他需要我的建议,我会建议他生活在自己认为舒服的地方,哪怕是村里,哪怕是镇上,另外尽量的不要脱离了家族干系,要让他有爷爷奶奶、姑姑叔叔的概念,他是从一个家族中走出去的。

而不是一根独苗生活在陌生的都市里。

这是我不希望的。

我希望他生活在爱中。

我们为什么拼命地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?

说白了,我们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给了别人,我们自己都没成才,咋可能让孩子成才呢?

龙生龙,凤生凤。

我们是鸡,就要接受鸡窝。

至少,我接受县城,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归宿,你们说一年赚多少钱,我也不羡慕,我羡慕也白搭,你又不给我。

小躺老师认为,若是我去了大城市,关注我的人会越来越少……

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如此结论。

我个人感觉,未来回归小城市的人越来越多,因为信息渠道越来越畅通,有了互联网,你生活在任一角落都可以。

慢慢的,大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。

跟巴菲特一样。

虽然我生活在这个小县城,但是我基本上不跟本地人交往,我怕自己被同化,我只是生活在这里而已,每天接受的信息都是来自于读者。

说白了,我内心深处还真没看上这里,感觉自己是高人一等的。

例如论坛上最火的帖子是直播进拉萨的,主人公跟明星似的,在我眼里这有啥啊?我都不屑去了。

这是我过去的认识。

但是,我反过来一想,我看他就跟看小丑似的,别人看我是不是也如此呢?我们真的到了顶级圈子吗?

没有,说白了,我们还是屌丝一枚。

过去,我觉得自己算是皮卡圈里玩的最疯狂的,跑了多少个地方呀,昨天我在本地越野群上看到他们在组织新疆环塔行,跑拉力赛线路,我才慢慢地意识到,比咱玩的专业的人多的是,只是他们没有咱这么张扬而已。

咱以为自己屌炸天了。

其实,是自己意淫而已。

我是从打羽毛球才开始跟本地人接触的,羽毛球圈子里有太多高人了,包括平时陪我打球的本地读者,虽然经常打球,但是我并没有认真了解过他,因为我对读者有免疫力了,每天都有人找我,我基本上不主动,都是被动的,更不会主动说存个号码,约着吃饭之类的。

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,被读者惯坏了。

昨天我看他开了一辆雷克萨斯SUV,挺牛的车,聊了几句车,他也喜欢开车,经常出差,1000公里以内都是自驾,14万公里了。

他是做养殖设备的。

在我的概念里,养殖设备就是鸡棚之类的,我们村就有做的……

没有深入去研究。

我问过他两次,有没有养驴的设备。

我想养驴。

为什么?

驴越来越少了,驴肉需求量在增加,别提什么河间驴肉火烧,那都是马肉、骡子肉,真驴肉?

你要是能吃上,那是烧了高香了。

几乎,没!

至少驴肉火烧里的驴肉,不是驴身上的肉。

驴皮主要是用来做阿胶,东阿养驴的特别多,现在政策在大面积扶持养驴,驴肉价格年年在涨,我要是养驴有个优势,就是我有稳定的驴肉出货渠道,自家饭店就能消化掉。

驴奶这两年炒的也很火,例如日本、韩国都有驴奶面膜,淘宝上卖的特别火,据说驴奶是最接近人乳的。

但是我对这个是持怀疑态度的。

驴肉就是在淘宝上也很好卖,生的。

但是,我也只是想想而已,我爹我娘肯定不同意我去养驴,哪怕就是真的赚钱他们也不希望我去做。

其实,他们也不懂我,我是希望多去体验人生百态,体验多个行业,从而对人性有更好的把握,写出的文章才更有深度。

卖养殖设备的这个哥们跟我是老乡,我们家离的很近,他的工厂就在我们镇上,主要是养鸡设备。

我问他是在全县卖还是?

他说,全国。

年龄跟我差不多。

我问,养鸡赚钱吗?

他说,赚。

我问,不是有禽流感或亏本吗?

他说,对,但是影响不大,这个东西跟股票似的,一年可以做六茬鸡,一茬出了问题无妨。

我问,投入呢?

他说,我们做的都是全自动设备,也不臭,有通风系统,每只鸡的投入大约在30元,例如1万只的养殖规模,投入30万左右。

我问,回报呢?

他说,有对农村老夫妻,1万只的规模,今年是第五年,已经攒了120多万了,你想想去哪能攒这么多钱?

在我的概念里,养鸡是不赚钱的,因为我们村有养的,养了就亏损,但是是传统大棚……

不知道是我的传统经验对,还是他的经验对。

理论上,是他的对。

但是,问题又来了,我能相信他,但是我不相信自己,我上了养殖场万一亏损呢?对不?

所以,哪怕他告诉我一定赚钱。

我也是犹豫的,可能激动那么一下下,接着就翻过去了。

他最近签了一个6000万的单,山西上的一个养鸡项目,1000多万的利润,我在想,我们总是跑到很远的地方寻找成功人士。

其实,身边就有。

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。

这几天,陆续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朋友,都是准备组织去拉萨或穿越大北线的,问我什么建议?

我就问了一句:你们自己想去拉萨吗?

答案全是YES。

那我就有疑问了,你若是真的想去拉萨,为什么这么多年没去呢?

说明,不是真的想去拉萨,至少不是很想。

潍坊做叫化鸡的哥们说:我要是去了,肯定能赚10万元以上。

他说的这个话,我信。

为什么?

因为,他可以通过游记来推广他的叫化鸡培训,火锅店老板娘去了拉萨生意火的事,就是鸡哥告诉我的,他是见证者。

所以,他坚信这个市场。

但是,鸡哥只是说说而已,他在等待别人组织,他跟着去拉萨,他只是想要去拉萨的经历,他写游记,从而推广自己。

每个人都希望单独跟我聊一聊。

我明白大家的意思。

我也表达了我的观点:对于大家而言,我的价值只有两个,一是穿针引线,你想认识谁,我觉得你们俩能碰撞出火花来,那么我就安排你们认识;二是提供信息,例如我告诉你,谁做了什么事,赚了什么钱。

但是大家往往把另外一层希望嫁接在了我身上,那就是:你帮我推广。

这个事,我真帮不了。

那涉及到了责任问题,虽然都是成年人,我可以说与我没有一分钱的关系,但是事后大家一定会埋怨一句:因为相信了懂懂。

所以,我不帮。

与您给不给推广费无关,与分不分成无关,说的难听一点,我不差那点钱,我生活得好好的,又不是吃不上喝不上,我不需要靠推广赚钱,另外给我钱的我不会给推广,我给推广的也不会给我钱。

大家走的时候,我特内疚。

的确,这些事成不成,就在于我一句话,我说XX组织拉萨行,全程AA,大家谁有兴趣就找他报名。

可能瞬间就报满了。

他只需要额外拉上一些赞助就可以了,他的利润点就在赞助费上。

你自己没去过拉萨,你自己也未必想去拉萨,你是希望大家把钱给了你,你再组织大家去,你觉得别人都是傻子吗?

越是这样,越没人跟随。

相反,你有了姿态,你什么都不用说,大家也都渴望跟你一起同行。

什么是姿态?

我没去过?无所谓,我先去一趟,等我回来吧!

通过大家密集来找我,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,在这个世界上想走捷径的人太多了,没人愿意赚辛苦钱,都渴望一战成名,即便是赚快钱也不愿意付出什么,只想躺着舒服地数钱。

现实吗?

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,认为把懂懂搞定,这个钱就赚到手了。

不现实!

球馆里,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,也是观察人性的好窗口,我们每天一箱红牛,羽毛球一筒,有过来坐坐的球友,我们就拿瓶红牛给他,偶尔有到我们场地打球的,他们球坏了,我们也帮着换个新球……

这些动作细微不?

很细微。

有人能看在眼里不?

当然!

喊我们一起吃饭的人越来越多,送我们礼物的也越来越多,我处于学徒阶段,需要使用大量的训练球,一筒球是50元,有个球友直接送了我们一箱。

而且大家聚餐也喊上我们。

颁奖也要特意给我们发上。

是因为读者的关系?

球馆里知道我身份的人不超过5个,别人问我干什么的,我都说在外面工作回来休假……

偶尔,我喜欢在群上调侃人。

我说我会算命,能算出一个人的月收入来。

很准。

我怎么算的?

我就问一个问题:

第一、你进群一年了,你见过谁?

第二、你在这个圈子里最好的朋友是谁?

现象就出现了。

工薪阶层的答案基本上都是:谁也没见过。

为什么不见?

第一、觉得外地太远,走不出去。

第二、觉得没有时间。

第三、怕被拒绝。

第四、感觉自己不能给别人带去什么价值。

假如我在群上分享一个人呢?例如我说杭州有个巴老师,他做网红运营非常出色,值得大家一见。

能去见的,就那么几个。

很固定。

每次我推荐一个人,能主动去见的,就他们这一批人。

他们有什么特点?

第一、没有距离概念,认为北京与广州的距离不过是几个小时而已。

第二、不会被拒绝。

多数人也想见,但是被拒绝了,然后给对方贴个标签:装B!

人家为什么拒绝你?

不拒绝你就是浪费时间,因为你没有给对方接纳你的理由。

这东西是教不会的。

我有个朋友是做化工的,因为环评的事,我带他一起去找老大,我以为老大会给我面子,结果老大也不见我,他媳妇在家,但是不开门。

这个事,就翻过去了。

我表示帮不上忙。

过了不到一周,朋友跟老大以哥们相称了,还送了我一块苹果手表……

他的天性。

只要能认识门,他就能搞定你。

你不是拒绝我吗?

我非让你接受。

换位经历多了,我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些游戏规则,球馆里有个企业家,我委托他介绍个医生给我,亲戚开刀。

若是排队,手术要安排在一周后,甚至更晚。

若是找人,马上就能手术。

那咱肯定选择找人,不就是价码问题嘛,1万红包够不?

关键是你送不下。

人家不要。

为什么不要?

说明担心什么,担心咱这边出问题。

找企业家一中介,企业家肯定给打了招呼这小子嘴很严,懂规则。

事成后。

我送了企业家4瓶茅台。

是不是代价有点大?

有点大。

但是,要反过来想,我要的不是办成这件事,而是建立三方关系,他们俩事后都单独请我吃过饭,以兄弟相称。

为什么?

都欠我的。

另外,我都给他们彼此加分了。

我没给你丢人吧?

至于那1万元你们是55分还是28分还是不分,是你们的事了。

所以被拒绝的根源就两点:

第一、没有找到桥梁,或者没交过桥费。

第二、没有让当事人舒服。

你总是希望刷脸?

你以为你是谁呀?!

见人是很贵的,为什么贵?你要这么想,对方的这一天是他生命里最年轻的一天吧?他要奉献给你,你不觉得贵吗?

对方一天赚1万元。

那就要给他2万元。

有中间人?

给中间人1万元。

保证他们俩人都把你当上帝去对待。

因为你的角色变了,你是花钱买服务……

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,但是想通的人少之又少,采访别人也是如此,你为什么被拒绝?因为你不能给别人带去什么,而是试图去沾别人的光,你是一个索取者,是不受欢迎的。

你应该怎么做?

反着做。

我没有人气的时候,我采访谁,我买谁的时间。

我有人气的时候,我采访谁,谁要对我说声谢谢。

那天我跟巴老师谈到了一点,网红的趋势就是总结归纳式的,把众多的碎片信息给予系统化。

牛哥的模式是来个徒弟,把他包装成网红。

还有一个哥们,更有意思,他跟牛哥的套路如出一辙,也是带徒弟,不要钱,他做的事非常简单,你来了,他提供电脑给你,收入37分,他拿3。

做的什么事呢?

非常简单,先让你选两个分类,越细越好,什么领域都行。

哪里碎片信息最多?

微博!

他教我的思路非常简单,就是把这些碎片拼接起来,把微博组合起来,成为文章,其实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笑话100条。

模式类似。

巴老师过来,我把这个思路分享给他了。

虽然每个公众帐号流量都不大,但是目标人群精准,因为微博上的碎片全是名家之言,更专业。

这个模式跟牛哥的模式相比有什么优势?

优势就是解决了最根本的流量问题。

去年,我就曾经建议过群上的朋友去做这个事,但是最终没人行动,当事人让我参观了他的团队以后,我就把这个信息分享出去了。

大家没当回事。

例如关于孕期的,在微博上只找认证的名人的言论,不低于10万条。

把这些信息梳理、总结,挨着标上出处,类似书摘。

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。

而且每天可以一篇。

有些分类比较小,那么就每周一篇。

这个是绝对的、百分之百火的。

相信是很难的,就如同别人建议我养鸡,我建议别人去拉萨是一个道理。

微博是信息海洋,里面漂浮着无数的碎布。

我把一个颜色的缝到一起,成为了一件时装,明白了不?

这样的时装可以做无数件。

互联网的本质是内容,这个模式就是解决了内容问题,自然就解决了流量问题,而且这些碎布质量都特别好,还可以进行分类。

什么领域都可以做。

例如脱发的,跑车的,咸菜的,日本的,南极的……

但是,这是一个细活。

喜欢躺着的人,干不了!

其实,我也组建了一个团队,一直都在做这个事,这个事的鼻祖是蔡文胜,在网站时代,他做了大量的行业网站,例如医学类的,文学类的,只要是与内容有关的,他都做,博客时代,他把这些内容又复制到了博客上,获取了大量的流量,微博时代他又进军了微博,最早的那批笑话大号基本上都是他搞的,公众帐号时代,他又开始梳理内容进军公众帐号了。

公众帐号为什么不能用老路子了?

因为有了原创认证。

而拼接的方式恰好是解决了原创认证的问题,因为这衣服就是我做的,还有一点,只要是名家言论,就会获取大量的关注、转载。

举个例子,假如我做一期阅读推荐。

我罗列了国内100位学者的图书推荐,都是在微博上搜索来的,那么这篇文章会无限火,对不?

电影也是如此。

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裁缝的时代!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